非洲猪瘟推动中国人造肉市场崛起,预计2023年市值将达119亿美元
147
11-30
非洲猪瘟的来袭,导致我国猪肉价格攀升,人造肉产业在中国市场迅速崛起。这究竟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引起的,还是资本运作的结果?众多国内外企业对这个新兴市场虎视眈眈,既有机遇,也有挑战。
人造肉在中国兴起的原因
非洲猪瘟使得猪肉价格飞涨,这迫使消费者去寻找猪肉的替代品,从而为人造肉创造了市场机会。2019年猪肉价格猛涨之后,不少消费者在比较之后,开始将人造肉纳入考虑范围。例如,一些家庭主妇在肉价昂贵时,会倾向于购买价格较低的人造肉产品。再者,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也促进了人造肉的发展。就像进博会上,ImpossibleFoods展台前排起长队,人们纷纷尝试人造肉汉堡和丸子,正是被这种新奇的食品特性所吸引。
自2014年以来,我国人造肉市场规模持续扩大,据欧睿国际的研究,增长了33.5%。2018年,其市值已达到97亿美元,预计到2023年将增至119亿美元,超过了美国。众多企业纷纷加入这一领域,新晋品牌如“Starfield”和“珍肉”,以及老牌企业“齐善食品”均推出了新品。在上海等城市,人造肉产品已开始在部分超市和电商平台上销售。未来,人造肉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增加,并在更多城市和地区普及。
中外企业的产品策略差异
中国公司专注于本土美食,不生产汉堡,而是推广像饺子和肉丸这样广受欢迎的中华美食。他们特别强调猪肉的口味,这与美国公司更青睐牛肉的口味形成对比。比如,“齐善食品”生产的人造肉,非常适合用于制作中式菜肴。与此同时,美国公司也在努力调整产品,以适应中国市场。ImpossibleFoods表示其汉堡产品可以改进,而BeyondMeat计划制作豌豆肉馅,用于制作饺子等。它们正试图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,进军中国市场。
产品品质面临的挑战
关键在于味道。何瑞怡表示,仅凭将原料简单混合并添加大量添加剂来制作人造肉,并不能算作创新,且其口味令人失望。早期的人造肉产品普遍受到批评,缺乏真实肉类的口感和香气。在技术研发方面,人造肉的制作工艺仍在持续优化。以植物蛋白为基的人造肉,在模仿肉的质感和口感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例如,某些实验室制作的人造肉样本在烹饪时容易分解,或者口感过于松软。
市场供应链问题
美国企业在华发展,需应对构建供应链的难题。比如,运输冷冻产品就需要一套高效的冷藏物流体系。在生产阶段,还需搭建专门的人造肉生产设施,但我国不少地区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。在从仓储到销售的全过程中,人造肉的保存同样是一个棘手问题。以广州夏季为例,如何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确保人造肉不腐坏,是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。
消费者对人造肉的态度
不同消费者的接受度各不相同。在诸如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,不少年轻消费者对新式人造肉持开放态度。他们更看重健康、环保以及新鲜感等元素。然而,那些较为保守和习惯传统生活方式的消费者,可能对人造肉接受度较低,尤其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带。部分消费者对人造肉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持有疑虑,毕竟它是一种新出现的食品。您是否愿意尝试这种新食品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同时别忘了点赞和转发本文。